郑州市经开区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盾构机生产车间,工人正在作业。(记者 聂冬晗 摄)
5月8日,郑州市西四环外的中原西路上,车辆川流不息。但在地下16米深处,一部大型掘进装备正如同钢铁长龙一般,以每天20米左右的速度向前挺进,在它身后,留下的是一条初具形态的地铁隧道……
“这台掘进装备就是盾构,它可以在不影响地面交通的情况下安全高效施工,是建设城市地铁隧道、地下管廊的利器。”郑州轨道交通10号线项目负责人、中铁隧道项目生产副经理向阳告诉记者,如果要开掘“穿山越海”的公路隧道、铁路隧道、水工隧洞,则需要其“加强版”——TBM(硬岩掘进机)大显身手。
近年来,“中国设计中国造”的盾构TBM不仅占据了95%的国内市场,还出口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大步迈进,成为一张响当当的“中国名片”。位于郑州高新区的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盾构及掘进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公共研究平台和国家级研发中心,为打响这张“中国名片”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2012年实验室成立以来,我们先后牵头联合研制出了世界最大矩形掘进机、国产最大直径TBM、国产最大直径泥水盾构,使我国盾构TBM的设计和制造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孙振川自豪地说,这为国内首条特长水下高速铁路隧道——狮子洋隧道、亚洲最长铁路隧道——高黎贡山隧道、国内在建超大直径海底隧道——汕头海湾隧道等重大工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实验室主要凝练了刀盘刀具技术、系统集成与控制、盾构施工控制等三大研究方向,并自主研发了国际先进的15大综合实验平台系统。”孙振川一边介绍,一边带记者走进了盾构TBM大数据中心,“在这里,你能看到中国盾构技术的未来。”
中心内的监控大屏幕上,可以随时调出国内外正在施工的260余台盾构的实时工作状态、工作数据,轻松解决工程管理中的问题。例如,一旦盾构施工中遇到高风险情况,工作人员马上就会收到预警提示,迄今中心已经预测并推送风险预警1800多次,纠正不当施工行为1000余次,大大降低了盾构TBM施工风险。
“融合了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后,盾构大数据平台将会越来越‘聪明’,最终实现‘智能盾构’及‘智慧掘进’目标。”该实验室总工程师李凤远向记者描述,“那时,我们可以让‘无人驾驶’盾构在地下自动前行。”(记者 尹江勇)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