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小作坊的质量安全一直是群众高度关注的焦点,同时,食品小作坊监管也是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湖北省市场监管局深入分析全省食品小作坊质量安全现状和风险隐患特点,创新思路、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探索食品小作坊监管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今年3月底,湖北省食品小作坊建档17708家,其中获得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证的9619家。全省近几年未发生食品小作坊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站在民生高线 认清监管长期性和复杂性
食品小作坊是百姓重要的创业就业渠道,是消费者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供给侧环节,其监管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民生问题。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始终坚持站在保障民生的高线,正确认识食品小作坊监管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摸清底数,建立档案。该局组织全省1000多个基层乡镇所摸清食品小作坊许可底数,建立完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档案。目前,全省食品小作坊底数动态保持在1.8万家左右,产品品种主要是老百姓日常消费的粮食加工品、豆制品、卤制品等,涉及就业人数约10万人,服务对象近千万人,产值近百亿元。
推动立法,设立许可。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小作坊的准入门槛,赋予其合法身份,更有利于阳光透明监管。2016年12月1日,湖北省人大制定的《湖北省食品安全条例》正式实施。依据条例,该局相继出台《湖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管理办法(试行)》《湖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审查通则(试行)》等配套制度。
充分授权,因地制宜。湖北地处中西部,既有武汉城市圈,又有十里不同音的山区县,监管不能一把尺子量全省。针对食品小作坊有较明显地域风俗和生活习惯色彩的特点,《湖北省食品安全条例》对基层的监管职责进行充分授权,各地可以结合本地区食品产业状况及分布、地方特色食品需求、小作坊加工风险等因素,制定本地区食品小作坊许可管理细化规定,并可以根据食品抽检、风险评估结果等及时调整。
守住安全底线 科学把握规律性和特殊性
食品小作坊与食品生产企业的区别到底在哪里,食品小作坊监管的客观规律有哪些……这些问题一直是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努力寻找的答案。
该局定期调查、科学研判,建立了食品小作坊定期调研机制。每年春节前夕,省局领导选择一个基层乡镇所蹲点调研一周,深入食品小作坊的生产现场查找隐患,寻找解决的办法措施,调整未来一年监管的具体措施。
该局分类监管、综合治理,把全省小作坊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工艺型,如酒类、肉制品小作坊;二是群众需要型,如豆制品、面条米粉等小作坊;三是发展滞后型,如大米、食用植物油等小作坊。针对不同类型的食品小作坊,湖北省建立了精细化“三个一批”综合治理分类监管机制,即“规范一批”,针对传统工艺型,以整改规范为主,最大限度保持地方食品特色;“提升一批”,针对群众需求型,以整合提升为主,通过整合统一规范的食品小作坊园区,建立统一的原料采购、生产过程、产品检验等管理机制,规范保障老百姓的日常消费市场供给;“淘汰一批”,针对发展滞后型,以整治淘汰为主,淘汰关闭环境恶劣的小作坊。
服务发展主线 努力激发积极性和针对性
食品小作坊虽然经济体量小,但解决的是普通百姓生存和生活的问题,是精准扶贫的着力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
为此,湖北省市场监管局统一制定食用植物油、白酒、大米、豆制品等29类小作坊生产加工规范,提供相应的流程和工艺指导。各地组织辖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从业人员集中培训,指导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与经营者签订责任书和承诺书,进一步增强其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
该局要求每个基层乡镇所选取1个至2个小作坊开展标准化改造并推广,促进小作坊对标提升。为了推动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建设,该局鼓励食品小作坊进园区参与整改升级,各地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园区选址、用地审批、厂房规划、市场整治、用水用电、政策支持等方面采取“产业扶贫”帮扶模式,建立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武汉、黄冈、咸宁、襄阳、宜昌等地均建起豆制品、面制品等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形成了一套食品小作坊园区统一原材料供应、统一食品添加剂使用、统一工艺流程、统一出厂检验、统一标识、统一供热供气的“六统一”管理模式,有效保障了食品小作坊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