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种粮实现好收益,就要调整种植品种和方式,提高粮食质量,还要做好产后服务
新粮归仓,同样是收获季节,不同地区的种粮农民有着不一样的感受。黑龙江某地农民遭遇强降雨,稻谷减产,靠着蟹稻共作,有机稻每斤比普通水稻多卖1元多,螃蟹又热销,一份田两份收入,减产不减收;而在豫南某地,丰收的喜悦难挡“卖粮难”的现实,粮价走低,农民卖粮要排队三四天,扣除收获、运输等花销,种粮收益打了折扣。
农民种粮不易,怎么种粮才能挣钱?从今年秋粮收购政策看,虽然托市价格下调,但在等级上做了上调。按照规定,执行最低收购价预案收购的粮食,应为当年生产且符合三等及以上标准,四等、五等中晚稻不列入最低收购价收购范围,由地方政府组织引导实行市场化收购。政策释放的信号很清楚,只有重视粮食质量,才能实现优粮优价,这就要求种粮农民在提高粮食质量上下功夫。
要想种粮实现好收益,不仅要看天气,也要看懂市场,及时调整种植品种和方式,提高质量。笔者在基层采访过一个种粮大户,今年新收的稻谷早已卖完,这段时间忙着往周边的几个大米加工厂跑,了解市场俏销的水稻品种。去年,他发现加工厂拿着协议按标准收粮,优质才给优价。他果断种了几十亩市场俏销的优质稻,今年实现了增收。由此看来,各地农业部门不妨结合粮食市场购销情况,筛选“质优、价高、畅销”的粮食品种,在播种前推介发布,增加市场优质粮食供给,引导农民调优结构、提质增效。
秋粮收获数量大、时间长、地域广,种粮农民不仅承受着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也面临农业基础不完善、技术不成熟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增加种粮收益,一些地方农民从集中销售慢慢转变为全年销售,先把粮食储存起来,根据市场行情卖粮。然而,不少农村没有专用的晾晒场地和储粮设施,晒粮难、储粮难、售粮难等问题普遍存在,每年因霉变、虫害、鼠害等往往会造成产后损失。
要想种粮实现好收益,做好产后服务同样重要。一方面,粮食生产规模化种植区,可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整合仓储设施资源,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粮食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服务,为农民适时适价卖粮创造条件,增强议价能力,减少农户储粮损失。另一方面,粮食企业可以加强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开展预约收购、订单收购、上门收购、绿色通道等个性化服务,切实解决卖粮难题。
粮食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餐桌。粮食产业越发达,粮食安全基础才会越牢固。只有推动粮食生产、加工、储备、流通等全产业链升级,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才能让种粮农民不吃亏。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18日 10 版)